工作倦怠是从个体的心理特征中反射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现代社会宣扬独立与自我的价值观,比较重视人们在物质上的成功,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具体到工作上,就是强调个体所取得的物质成就,而无视个体工作中体验到的孤独与压力,个体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难以释放消极情绪,也难以关注他人感受或其他事物,所以就容易引发倦怠感。
▌倦怠也是病
在经历数十年的讨论之后,工作倦怠才被联合国正式认定为一种“职业现象”。2019年5月28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将“工作倦怠”作为一种职业现象列入,但未将其列为一种医学病症。世界卫生组织对工作倦怠的标准定义是:“工作倦怠是由未能妥善控制的长期工作压力造成的一种综合征。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感觉精力耗竭或耗尽;心理上与本人工作的距离感加深,或对本人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倦怠特指职业环境中的现象,不应用于描述生活其他领域的经历。”不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这一定义也引发了争议。联合国全球幸福理事会成员珍妮弗 ·莫斯就认为该定义回避了导致雇员工作倦怠中的雇主的责任,她认为工作倦怠的根本原因在于雇主,只有从雇主那里采取行动,才有可能遏制倦怠蔓延的势头。 早在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赫伯特 ·佛罗伊登伯格在自己供职的诊所中,发现包含自己在内的志愿者们普遍表现出了极度劳累、头痛、失眠以及消极易怒等现象,他将这种如同精力燃尽的现象命名为“倦怠”(burnout)。1974年,他在《社会问题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事倦怠”的文章,采用“倦怠”一词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投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工作成就感的降低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拉奇在后来的研究中,把佛罗伊登伯格提出的这种现象称为工作倦怠,并将之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玩世不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后来,马斯拉奇还编制了鼎鼎大名的“马斯拉奇工作倦怠量表”,试图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三大方面量化分析职场人士所经受的“职业倦怠”量值,进而评估劳动者的心理疲劳状态。具体看,情感耗竭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四十多年来,有关工作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职业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不过,专家们虽然普遍认同这是当代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迟迟未将其列为疾病,直到前不久才达成共识。工作倦怠是从个体的心理特征中反射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现代社会宣扬独立与自我的价值观,比较重视人们在物质上的成功,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具体到工作上,就是强调个体所取得的物质成就,而无视个体工作中体验到的孤独与压力,个体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难以释放消极情绪,也难以关注他人感受或其他事物,所以就容易引发倦怠感。▌不分国别、职业
如同病毒一样,倦怠自由穿梭在世界各个国家、阶层和工作岗位之间,不需要护照,无须许可。在21世纪,工作倦怠的范围,早已经超出了护士、医生、服务员、律师、教师等马斯拉奇在早年界定的那些容易患上职场倦怠的职业,更是超越了白领和蓝领的楚河汉界,也超越了职场中等级森严的不同层级,俨然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针对工作倦怠的大型调查,最终形成《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报告对外公布,称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现象正在袭扰中国。当年的调查发现,有70%的被调查者在“马斯拉奇工作倦怠量表”的三项指标中的一项上出现工作倦怠,处于轻微工作倦怠;有39.2%的受访者在两项指标上出现工作倦怠,处于中度工作倦怠;13%的受访者在三项指标上均出现工作倦怠,处于高度工作倦怠。在大洋彼岸,美国职场人的压力也不容小觑。在2015年,德勤对1000名全职美国专业人员进行的外部市场调查发现,有高达77%的受访者表示在当前的工作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其中一半经历过不止一次的工作倦怠。将近 70%的专业人员认为其雇主没有为防止或减轻组织内的职业倦怠做足够的工作。2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公司未提供任何计划或举措来防止或减轻职业倦怠。 根据荷兰中央统计局的报告,工作倦怠症是荷兰排名第一的职业相关疾病。从2007年起,荷兰有工作倦怠症状的人数逐年攀升,直到2014年间总计有14%的劳工有此病症,约有5%的劳工因此在家休养,每七人中就有一位劳工过劳,因工作倦怠症请假缺席的日数高达242天,造成约1.8万亿欧元的损失。在德国,德甲球队沙尔克04的教练兰尼克在2011年的辞职,引起了一场关于工作倦怠的大讨论。德国《图片报》报道,现年53岁的兰尼克是因为患上工作倦怠症,身心疲惫,无法再继续执教。兰尼克本人也坦言“需要一段休息时间”。根据职业风险评估公司Technologia的研究,12%的法国职场人士(总数约为320万人)面临精疲力竭的风险。这项研究认为,由此产生的后果不仅对个人非常危险,还会给整个国家带来财务危机:Technologia的研究估计,法国每年因为工作压力产生的社会成本在20亿至30亿欧元之间。而根据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最新测算,美国的职场压力则会每年额外创造多达1900亿美元的医疗成本。在韩国,每10个未婚男女中有8人经历过工作倦怠,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体会到倦怠给恋爱所带来的诸多困惑。经历过职场倦怠的未婚男女中,42%的人在面临提前下班机会时首选“回家休息”,其次是选择“与朋友或爱人见面”(31%),然后是“看电影等文化生活”(17%)、“运动”(6%)、“其他”(4%)。日本国立循环器官疾病研究中心与九州大学在2014年联合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日本四成中风诊疗医生因长时间工作及睡眠、休息不足,染上“工作倦怠综合征”。该研究对2564名脑外科以及脑神经内科医生进行了专业测试。结果显示,41.1%的医生符合“工作倦怠综合征”的标准。具体而言,每工作10个小时,得“工作倦怠综合征”的人数比例就会增加12%,而每天睡眠时间增加1小时,相应的比例就会降低20%。根据本次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表示,增加医生的睡眠时间和休息天数,有望减少医生得“工作倦怠综合征”的比例,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铁饭碗”也倦怠
工作压力不仅普遍存在于企业,就连被视为“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难以幸免。2012年,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调研组针对价值观、心理健康、幸福感、工作倦怠感和角色压力等5个方面的问题,先后在山东、福建、陕西、湖北、黑龙江、安徽、湖南、浙江、山西、云南等10个省份,对当地党政部门中在职在岗的县处级以下(含县处级)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规模累计 2482人次,调查发现公务员群体心理健康总体良好,在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满意度体验,但是他们同样也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得分呈代际递减趋势:“50后”为 8.26分, “70后”为 8.18分,“ 60后”为 7.97分,“ 80后”为 7.56分(12分为满分)。调研组分析认为,青年基层公务员群体多数人从事现职工作年限不长且刚刚毕业不久,正在面临来自工作(例如定岗、调岗、升迁等)和生活(例如择偶、购房、养老育小等)等多个方面的现实压力,这都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和程度的消极因素。这次调查还有一个发现, 79.89%的基层公务员或多或少存在轻度工作倦怠(个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疲惫、工作投入低、不良的服务态度和人际关系等状态)的现象,而表现出重度工作倦怠的基层公务员比例为 6.40%。调查组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倦怠情况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检出率最高的因素是成就感低落(51.74%),人格解体因素的检出率居中(37.48%),情感耗竭因素的检出率最低(18.83%)。调查报告建议,“成就感低落”因素的检出率最高,这提示了对于公务员管理和任用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一方面要加强各类岗位的轮换,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基层一线同志一定的工作空间,完善进出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调动基层公务员自主工作的积极性,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工作成就感、减少不良情绪、改善工作态度、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过职业倦怠与员工所处级别也有一定关联。智联招聘发布的《2013年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 2011年到 2013年,职场人主要表现出视疲劳、易疲倦和记忆力下降等身体不适症状。在心理感受方面,层级越高,心理越健康,抑郁倾向越低,工作耗竭越低。这份报告称,高层管理人员的心理最为健康。
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把“工作倦怠”列入《国际疾病分类》,揭示了一个久被遮蔽的问题:近年来,许多青年人对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越来越没有热情,而这种倦怠感有逐步扩散的趋势。
本书聚焦于“倦怠”,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经济条件、社会背景、心理因素等,进而对全球范围内存在的各类青年就业问题进行考察,并对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进行探讨:新经济背景下,“工作”被重新定义,工作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否能有效解决倦怠等就业问题?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文章
图书摘编:看的是欧洲,想的是中国|故土的陌生人|科学的故事|熟悉的陌生人|三和青年|二本学生|未来生活简史|超越财富
编辑部去信:2021新年献词|2020新年总结I、II、III、IV、V、VI|2020新年献词|2019中秋|2019新年总结I、II、III、IV、V|新年快乐